深圳拼多多美工招聘

在线美工 凝固的风景 流淌的乡愁

发布日期:2024-09-02 06:44    点击次数:119

在线美工 凝固的风景 流淌的乡愁

本文转自:闽南日报在线美工

凝固的风景 流淌的乡愁

—记画家游海杰

凝固的风景 流淌的乡愁

—记画家游海杰

岳阳楼记(草书) 游海杰 书

画家游海杰 本报记者 黄舒哲 摄

恰逢暑期,“漳州明信片”古城集章点人头攒动。一个不足1平方米的小窗总是街上最热闹的地方。

红砖的闽南古厝、壮实宏伟的石牌坊……借助艺术家之手,一处处漳州景观定格在明信片上,形成独特的城市记忆剪影。

售卖窗口前,游客此去彼来,明信片纸短情长……

明信片有好几个系列。其中,脱胎画家游海杰水粉画《漳州老街》系列的明信片颇受青睐:新华西、博爱道、百里弦歌……一道道旧时风景线,让“老漳州”一眼就能认出,并附带起对自家或邻家的追忆。而外地游客也藉这些充满年代感的画面“钩沉”往事,撩起温情的感动。

乍与游海杰见面,他满头金色蓬蓬的卷发就让记者联想到金庸笔下的传奇人物——“金毛狮王”。

“头发这样子,是天生的。原本是白色,长了之后就变黄。不过,最近又冒出了黑发。”游海杰笑着解释道。听他这么一说,记者才发现他发缝间生出几缕黑发,好似返老还童。

他缓缓坐下,从牛皮纸袋中拿出一本砖头厚的书。正是《漳州老街》。打开画册,记者跟着目光走街串巷,渐渐又生出光着脚板踏在石板铺就的街路上的感觉。

于是在线美工,一场对话在品茗中展开。游海杰侃侃而谈,并不如烟的一幕幕取次浮现。

写生·初心

上世纪80年代,游海杰开始画老街。

1977年,游海杰从福建艺术学院舞台美术专业毕业,被分配到漳州杂技团当舞美。当时,杂技团在中山公园借用漳州图书馆的一楼办公。游海杰办公、住宿都在那里。

“杂技团演出的时间不多,空挡不少。”为不荒废手艺,游海杰经常出去写生。中山公园附近的老街,成了最直接的写生对象。

背上画夹,带着水粉颜料和画笔,游海杰踩上自行车,一次次为写生出发。兜转到一处风景酝酿灵感的街头,他将车停靠路边。这样的写生很经济,目之所及皆可入画。高高的电线杆、杂乱的电缆、斜挂的红布条、街边商贩的临时摊点……准备妥当后,勾勒的画笔先行拉出了弧形的线条。

“早期画了多少幅没算过。”游海杰说,那时没有自存的意识。较满意的画挂在居室墙上,亲友喜欢,开口索要,他便大方相送。

1983年绘的《道口》是游海杰自己所藏仅剩的一张早期水粉画。“如今的延安北路就是原来道口街、道台街、北门街的合称。”游海杰指着画册收录的这张作品介绍道,“当时的道口街很繁华。抑商政策松动之下,商贩纷纷临街设摊,街道很拥挤。你看,几乎每个房顶上都有一个‘士字架’。这些林立的电视机天线,高低不一,如蛛网错落,倒是那年代特有的‘风景’。”

画笔·记录

《道口》是在40年前完成的。那是画家而立之年的信笔,却因机缘种种衍生了日后厚实的一叠叠画作,成就了《漳州老街》沉甸甸的乡愁。

上世纪90年代,已在漳州市图书馆工作的游海杰选择去北京大学进修图书馆学。那段时间,他的老街作品不多。不过,伴随城市改造进程,游海杰日渐看到那些藏在街头巷尾的儿时场景消失在城市的版图里,内心五味杂陈。“我想把小时候的一些对我有影响的角落记下来。”一股冲动驱使着他做些分内的事。

至此,游海杰绘老街风景已不纯粹为了写生,沉实的清愁、料峭的温煦蕴寓其中。到了2003年,他已画了40多幅老街作品。

2004年1月的一天,一位朋友借用漳州市图书馆展厅办画展,结果发现自己的作品不够,就找到游海杰,邀他合办。游海杰本以为自己就凑个数,没想到反响不错。一些老人意犹未尽,询问还有没有其他未展出的老街题材画作?无疑,这些色彩努力挽留的乡土印象,亮堂了人们怀旧情愫中的阑珊灯火。一传十,十传百,有更多人加入看展队伍,游海杰兴奋之余,猛然意识到怀旧是有价值的:自己的才华虽比不过《东京梦华录》《陶庵梦忆》背后的作者,但起码雪泥鸿爪,未来的年轻人不妨循着这些爪痕照见这座城市的沧桑。

这次画展坚定了游海杰的念想:要用画笔对漳州的老街进行系统性梳理,“把漳州较有标志性的建筑、较有历史的建筑都画下来。”游海杰开始与时间赛跑,一有闲暇就穿梭街巷“索骥”素材作画。

许多人画老街通常会遭遇纪录真实和艺术加工的尴尬。游海杰琢磨一番后,给自己上了一个“紧箍咒”——忠实。“过于主观的渲染,深圳拼多多美工招聘哪怕是色彩的,也将失去原先的滋味。”游海杰说,首位的是历史信息,而后才是艺术价值、审美价值。

外包美工

游海杰凝视着老街建筑的轮廓,体味着风雨冲刷后那些表皮剥落的墙体色泽,聆听着逼仄过道上行客远逝的跫音。不期然间,水粉画的色彩明暗竟渗出几缕诗的消息:圆圈一带秋暮人影憧憧,有的像孔乙己、有的像周朴园、有的像祥林嫂、有的像陈白露。新行街的“番仔楼”百叶窗半启,传出的是舒曼钢琴曲的《童年情景》,还是歌仔戏《陈三五娘》的清唱?

那些年,漳州旧城改造如火如荼。有时游海杰当天取好作画角度,翌日再往发现建筑被拆了一个角。有时游海杰一边在画,旁边的老房子一边被拆。身侧是扬起的尘土,笔底则是苍茫的不舍。“2005年、2006年,我频频感觉时间紧迫。”游海杰于是从半天画一幅“提速”到一天画三幅。为此,他每到一处,先打个底稿勾出轮廓,回家后再添细节,诸如墙壁什么颜色、天空什么颜色,该添什么人物,他都成竹在胸,不会遗漏。

余绪·草书

“比较系统、全面地记录表现漳州老街的最后景象,占据了我的全部业余时间。”游海杰萌生了结集出版的念头,“寻访往事的父老乡亲可从画里找到线索。”2008年5月,游海杰到漳州画院任职,绕回对口岗位。3年后,他的水粉画辑《漳州老街》付梓。一件他牵挂很久的事终于尘埃落定。

由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《漳州老街》收录画家跨度30年近140幅水粉风景画及相关照片。内容乡土气息浓郁,被捧为“读懂漳州的草根视觉教科书”。

时隔10多年再看这些《漳州老街》的画作,很多人不免有“白头宫女在,闲坐说玄宗”之感。的确,一种曾经的生活真实已经逝去,而画把美好的瞬间留住了。时间塑造经典,如今这些画面经过高清扫描,被复制成明信片等文创品,成了漳州文旅的伴手礼。

游海杰退休后曾有去漳州县城继续画老街的计划,奈何身体条件不允许:“腿脚不便,右眼还患了黄斑病,难以视物。”游海杰长叹一声,说:“可能以前常在太阳光下画画,伤了眼睛。户外写生是不能戴眼镜的,通过眼镜视物,色彩就变了。”

“刑天舞干戚,猛志固常在。”画不成,游海杰便将心思转向书法。

儿时,游海杰有练过毛笔,汉隶、唐楷都练过一些,虽未专攻某帖,但已掌握了基本的运笔方法。“非常喜欢草书,可是一直不敢写。”游海杰笑道,敢不敢写其实是一种心态。“人总归要有个表达的出口,画不了,就以写代画呗。”

游海杰晚年学草书,最初临的是智永的千字文。临帖一阵子,胆量上来了,就凭直觉去写。他笑称自己的草书是“游体”。“我的草书没有参展的包袱,率性而为,更能表达内心的情绪。我很享受这样的书写过程。”

记者现场看游海杰书写行草,一派行云流水的洒脱,与其说写字,不如称画字。他的草书重按飞提,率意驰骋,万象生意奔赴腕下,胸中块垒吐泻无遗。

七十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步入古稀的游海杰有空闲喜欢到漳州古城一带去逛逛。古城早已声名在外,成了“网红”打卡点:一些粗糙的毛边,裁齐了;一些杂芜的枝节,修平了。游海杰再也寻找不到那些粗糙而杂芜的“原生态”,隐约见到的是自己二三十年前户外写生的身影。

■本报记者 黄舒哲 实习生 庄海心 在线美工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。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,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。联系方式:451255985@qq.com,进行删除。

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